2025年,各位对社保怎么看?
【新窗打开】
【挖贝壳
7
14
23 】
今年8月1日,最高法发布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明确,针对用人单位规避社保缴纳、劳动者主动放弃社保等问题,无论双方协商还是劳动者单方承诺,任何“不缴社保”的约定都是无效的。劳动者有权据此解除劳动合同,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。该解释自9月1日起施行。
去年的数据
除医保外社保大盘:
全年基本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85313亿元,比上年增加5603亿元,增长7.0%;基金支出合计76118亿元,比上年增加5027亿元,增长7.1%。
养老保险:
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7282 万人,比上年末增加 639 万人。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2019 亿元,基金支出72978亿元,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87226亿元,其中基金投资运营规模 2.34 万亿元。
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4732 亿元,基金支出 67656 亿元。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70727 亿元。
年末全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3830万人,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8039万人。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287亿元,基金支出5322亿元。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499亿元。
其他数据人社统计公报上都有。
https://file.m12333.cn/upfile/download/17e1b418-db12-4a7b-c0d4-84218cfb086f.pdf
问题1.如果现在你40多岁,没交过社保,你会主动寻求缴纳吗?
问题2.如果你小孩快毕业了,但没找到合适的全职工作,你支持他缴社保吗?
问题3.非以上两种情况,你觉得社保是“劫富济贫”?合理的共济制度?还是纯粹“割韭菜”?
(发帖时间Beijing: 2025-08-12 11:03:27 |Local: 2025-08-12 11:03:27)
回复(23):这个问题太深奥,我决定问一下AI。
问:我今年32岁,我有一个朋友,他让我每个月给他1800块一年一共要给他21600块,连续给他20年,他承诺等我65岁以后每个月给我2500块,只要我活着就一直给,请问这个划算吗?我应该给他钱吗?
答案:### 分析:你朋友提出的财务安排是否划算?
根据你的描述,我来帮你分析一下这个财务安排的合理性。核心问题是:你每月给朋友1800元,持续20年(总支出432,000元),然后从65岁开始,朋友每月给你2500元,只要活着就一直给(终身领取)。我们需要从财务角度(考虑时间价值)和风险角度评估是否划算。
#### 1. **基本计算:总支出与潜在总收入**
- **你的总支出(32岁到52岁)**:
- 每月支付:1800元
- 年支付:1800 × 12 = 21,600元
- 20年总支出:21,600 × 20 = 432,000元
- 支付时间:从32岁开始支付,到52岁结束(支付期20年)。
- **朋友的承诺总收入(65岁开始领取)**:
- 每月领取:2500元
- 年领取:2500 × 12 = 30,000元
- 领取期长度:取决于你的寿命。假设中国平均预期寿命(约77岁),但65岁时的平均剩余寿命约为15年(到80岁)。如果活得更长(如90岁),领取期可能更长。
- 如果领取15年(65岁到80岁):总领取额 = 30,000 × 15 = 450,000元
- 如果领取25年(65岁到90岁):总领取额 = 30,000 × 25 = 750,000元
- 领取开始时间:65岁(从现在起33年后),52岁支付结束后有13年的间隔。
表面上看,如果领取期足够长(如25年),总领取额(750,000元)可能高于总支出(432,000元)。但**这忽略了金钱的时间价值**:今天的钱比未来的钱更值钱,因为你可以投资获得回报。我们需要用净现值(NPV)来评估,即把未来现金流折现到现在。
#### 2. **财务分析:净现值(NPV)计算**
NPV 考虑了时间价值,通过一个折现率(discount rate)将未来现金流转换为当前价值。折现率反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(例如,如果你自己投资,可能获得的年化回报率)。合理折现率通常为3%-7%(无风险利率如国债约2-3%,股票投资可能更高)。由于这是朋友间的非正式协议,风险较高,我们使用5%作为基准折现率(保守估计)。
- **关键假设**:
- 你当前年龄:32岁。
- 支付期:t=0(现在)到 t=19年(20笔支付,每年末支付21,600元)。
- 领取期:从t=33年(65岁)开始,假设平均领取15年(到80岁),或乐观25年(到90岁)。
- 折现率:5%(年化)。
- **计算过程(简化版,使用年现金流)**:
- **支付部分的现值(PV_out)**:20笔支出(每年21,600元)的当前价值。
- 公式:PV_out = 21,600 × ∑_{t=0}^{19} (1/1.05)^t
- 计算:PV_out ≈ 282,636元(详细计算见附录)。
- **领取部分的现值(PV_in)**:15笔收入(每年30,000元,从33年后开始)的当前价值。
- 公式:PV_in = 30,000 × ∑_{t=33}^{47} (1/1.05)^t
- 计算:PV_in ≈ 65,310元(领取15年)。
- 如果领取25年(t=33到57):PV_in ≈ 88,740元。
- **净现值(NPV)**:NPV = PV_in - PV_out
- 领取15年:NPV ≈ 65,310 - 282,636 = **-217,326元**
- 领取25年:NPV ≈ 88,740 - 282,636 = **-193,896元**
**结果:NPV 为负值(远低于零),意味着这个安排不划算。** 即使你活到90岁(领取25年),在5%折现率下,你损失的现值仍超过19万元。负NPV表示,你付出的钱在考虑时间价值后,无法通过未来的收入弥补。
- **其他折现率下的敏感性分析**:
- 如果折现率=3%(更低机会成本):
- PV_out ≈ 331,195元(支付现值)
- PV_in(15年)≈ 139,080元
- NPV ≈ 139,080 - 331,195 = **-192,115元**(仍为负)
- 如果折现率=0%(忽略时间价值,不现实):
- 领取15年:总支出432,000元 vs 总收入450,000元,NPV = +18,000元(看似微利,但实际中金钱有时间成本)。
- 领取25年:总收入750,000元,NPV = +318,000元。
- **关键点**:在合理折现率下(>3%),NPV始终为负。即使折现率为0%,收益也很微薄,且需长寿才能回本。
#### 3. **与替代投资比较:如果你自己投资**
假设你将每年21,600元投资于一个组合(如指数基金),年化回报5%:
- **52岁时积累金额**:20年定期投资,年化5%,52岁时价值约749,936元。
- **65岁时价值**:再投资13年(52岁到65岁),年化5%,65岁时价值约1,414,000元。
- **从65岁开始领取**:用这笔钱购买年金(终身或固定期)。
- 如果购买15年期年金(年化5%),年领取额约129,760元(或每月10,813元),远高于朋友的每月2500元。
- 即使购买25年期年金,年领取额约95,560元(或每月7,963元),仍高于朋友方案。
**结论**:自己投资更优,不仅能获得更高收入,还控制风险。朋友的方案在财务上明显劣势。
#### 4. **风险评估:为什么更不划算**
- **违约风险**:这是朋友间的口头承诺,无法律保障。朋友可能无法履约(如财务问题、疾病、死亡),你无法追索。
- **长寿风险**:如果你寿命较短(少于75岁),领取期少,可能无法回本。平均寿命下,NPV已为负。
- **机会成本**:支付期间(20年)和领取间隔(13年),朋友可能用你的钱投资获利,而你错过潜在收益。
- **通货膨胀风险**:未来2500元的实际购买力可能下降(如年均通胀2%,33年后2500元仅值约1,200元)。
- **流动性风险**:一旦开始支付,很难中途退出。如果急需用钱,无法取回已付资金。
#### 5. **建议:不应该给钱**
- **财务上不划算**:在合理假设下,NPV为负值,你净损失现值超过19万元。即使你非常长寿,收益也低于替代投资。
- **风险过高**:非正式协议风险大,朋友关系可能因此破裂。
- **更好选择**:
- **自行投资**:每月1800元定投指数基金(如沪深300),长期年化回报5-7%,65岁时可能积累数百万,提供更高退休收入。
- **购买正规保险产品**:如商业养老金或年金保险,有合同保障,收益更稳定(如部分产品承诺终身领取,且无朋友风险)。
- **咨询专业人士**:与理财顾问讨论退休规划,使用合法工具(如社保、个人养老金账户)。
总之,这个安排对你不利。拒绝朋友提议,并考虑更安全的财务计划。**附录:详细NPV计算(供参考)**
- **折现率5%**:
- PV_out(支付现值):21,600 × [1 + (1/1.05) + (1/1.05)^2 + ... + (1/1.05)^19] ≈ 282,636元
- PV_in(领取现值,15年):30,000 × [(1/1.05)^33 + (1/1.05)^34 + ... + (1/1.05)^47] ≈ 65,310元
- NPV = 65,310 - 282,636 = -217,326元
- **计算工具**:使用Excel或财务计算器可复现(函数如NPV、PV)。
回复(40):60岁计发月数139,65岁计发月数101,从个人账户的角度,这个近似于回本时间了,72岁左右,活到这个寿命以上后面的个人账户养老金都是干赚
至于统筹账户部分考虑到抗通胀,个人想要靠投资运作达到社保一样的保障,我是觉得难度不小
我支持所有对社保制度性和安全性的批判,账户空转,朝令夕改都是根上的问题,但是单纯从投资收益率的角度,最好能有个多少看起来靠谱的数据
社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信任度的问题,而不是投资收益率的问题。都喜欢类别的话,还用这种所谓的一个朋友类比,一个朋友找你借钱,说过几年连本带利还你,你首先考虑的是利息高不高吗?是不是得先考虑这朋友人品靠不靠谱和项目靠不靠谱?
对应到社保上,我个人的看法是,这个朋友(社保)的利息(收益率)没问题,在合理范围内,别拿那个存1800收2500的说事,那个纯胡说八道。但是这个朋友的人品(政策和制度稳定性)和项目的运转方式(现收现付)风险越来越大,要不要借钱(缴费)需要仔细考虑,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个问题,在必须把钱投出去的前提下(大多数人总得有个养老保障吧),是不是还有更可靠的朋友(投资选择)呢?
.
.